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句温暖俏皮的童谣告诉我们,腊八节——不仅是春节的前奏,也是迎接新年的一道重要门槛。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灵,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吉祥。腊八,是进入忙年的开始。腊八一过,年味就越来越浓了,从喝腊八粥开始,之后便是祭灶、扫房、炸年糕、宰猪羊、写春联等等,直到腊月的最后一夜过除夕。在我国北方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天真童趣里流露出孩童们到了腊月对过年的无限期盼。

腊八节的小故事

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传说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的传统习俗

喝腊八粥的习俗背后是对新年的期许。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在腊八这一天,美滋滋地喝上一碗腊八粥,不仅是一份重要的节日仪式,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独家记忆。腊月寒冬,喝上一碗浓稠香软的腊八粥,年味也开始一点点地氤氲在你的心头。

 

腊八节除了喝腊八粥,北方民间还会泡腊八蒜。被醋泡过的蒜,辣味淡了很多,连小朋友们也可以吃上几瓣,可以防寒,还可以预防感冒。泡过蒜的腊八醋,蘸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那味道真没得说!

 

腊八豆腐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腊八粥,以及腊八蒜、腊八豆腐之外,当然也少不了陕西的腊八面。腊八面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去在陕西大荔和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这日人们煮面敬神,因之叫腊八面。走进腊月,乡下就有了年的味儿。这味儿是从喷香的腊八菜腊八面里溢出来,飘出来的。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是春节的序曲对孩子来说一碗精心熬制的腊八粥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蕾上的甜蜜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岁一年一团圆,新的一年愿你好运而复始,万事全。